当前位置: 首页 > 药学版 > 药品研究 > 药物不良反应 > 药物安全 > 抗生素专题
编号:13765494
剖宫产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临床观察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1年7月15日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201120
     【关键词】剖宫产;抗生素;切口感染;临床观察

    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之一。在健康妇女的阴道、宫颈管中有多种细菌。研究发现,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细菌中,厌氧菌占亦占有一定比例,并成为妇产科手术污染的来源。常见引起感染的因素有试产时间过长、多次阴道检查、术前贫血未纠正、术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、患者体质较差等,由于引起感染因素较多,可造成胎膜早破、胎儿吸入性肺炎、产褥感染等,而术后伤口的感染率也相应升高。

    对于剖宫产手术来说,传统的预防感染的方法是在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,但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高的术后切口感染率。为预防和减少切口感染,改变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方法,在剖宫产手术胎儿娩出前30 min给予抗生素,与以往的术后用药相比,明显地降低了术后切口的感染率,减少了住院时间。本文对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剖宫产的100例患者预防使用抗生素的两种不同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如下。

    1资料与方法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.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月~2011年4月剖宫产患者100例。年龄20~42岁,平均(30±2.1)岁,均符合以下条件:无心、肺、肝、肾病及糖尿等病史,术前体温≤37 ℃,术前3 d内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,两组患者在年龄、病情、手术室环境、术野准备、器械消毒、麻醉方式、手术时间、术中失血量、手术切口的选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具有可比性。

    1.2抗生素选择和用药方案患者按病情随机选用氨苄青霉素、头孢唑啉钠、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,并均在术后同时连续每日应用甲硝唑1.25 g,3 d。Ⅰ组于胎儿娩出前30 min静脉滴注,所有抗生素均用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快速静脉滴注,此后12 h重复给药1次。Ⅱ组采用传统的术后开始连续多日给药方法,予抗生素,用药4 d。

    1.3观测指标(1)术后病率:术后至7 d内,每日测量体温4次,有2次≥38 ℃者,及出现切口脂肪液化(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);(2)切口感染:符合《医院感染诊断标准》[1]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诊断标准,凡切口局部红、肿、热、痛,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,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液渗出,无论有无细菌学证据,均属切口感染;(3)平均住院时间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.4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 13.0统计软件处理,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±标准差(x±s),采用t检验;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。

    2结果

    2.1术后病率Ⅰ组6 %(3/50)与Ⅱ的8 %(4/50)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χ2=0.29,P>0.05)。

    2.2伤口感染Ⅰ组2 %(1/50),Ⅱ组6 %(3/50)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0.18,P<0.05)。

    2.3住院时间Ⅰ组平均住院时间为(7±1.3) d,Ⅱ组平均住院时间为(7.1±2.1) d,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(P>0.05)。

    3讨论

   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,就是要保证手术部位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,因此要把握给药时机[2~4]。既往认为,在术前1~2 d预防使用抗生素,甚至更早就开始使用。事实证明,这种使用方法非但达不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目的,而且还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或产生耐药菌株;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才开始给予抗生素,此时细菌已侵入组织并可能开始繁殖。选用的抗生素半衰期,可使抗生素有效覆盖时间涵盖整个手术过程和术后4 h,有效的预防了切口感染率[5,6]。笔者认为,术前30 min开始预防用药增加了手术安全性,对于切口感染预防疗效是肯定的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[1]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.医院感染诊断标准(试行).北京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,2001:17-18.

    [2]唐围松.预防性抗生素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.腹部外科,2007,20(4):207-209.

    [3]王霞,门可,刘丹红,等.住院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状况分析.中国公共卫生,2007,23(6):710-711.

    [4]闵盛云.普外科切口感染与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.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,2009,9(3):89-90.

    [5]刘淼.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.宁夏:大地音像出版社,2004:8.

    [6]方芳.妇产科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现状及循环评价.实用妇产科杂志,2004,20(1):16-17.

    【收稿日期】2011-05-13

    (本文编辑:郎威), 百拇医药(贺艳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药学版 > 药品研究 > 药物不良反应 > 药物安全 > 抗生素专题